一個系統運轉後,當驗收完畢,怎麼操作系統是業主的責任,因此伴生而來的運轉和維護費用,當然都是業主承擔.
在建立起一套冰水系統的時候,如果在設計及選機面沒有做好調查跟研究的工作,俗話說一分錢一分貨,如果買的機器設備本身運轉的效率就比較差的話,日後要靠維護或是升級提升系統的效能其實是有非常大的困難的.
這中間因此而損失的運轉費用誰付,不是業主難道是廠商嗎?聽起來有點諷刺,但實情卻是如此的明白不過.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台500RT標稱效率0.65kw/ton跟一台標稱0.60kw/ton的冰水主機,若是一年下來運轉電費差54萬7千500元,但是買的時候價錢可能差5%,一台機器跑十年下來電費至少差500萬,哪個比較划算?
當然,公司的運作不是像我們這種傻子這麼簡單的數學計算,一個公司的運作不可能只有水電費,公司的運作成本裏面,製造的材料成本可能佔最大宗,接下來可能是人事費用,接下來還有管銷成本,利息,一小部份才是水電費,而台灣的水電費用又這麼便宜,老闆的算盤在打的時候,改善的誘因其實不大.一個管理公司的人如果報表上的數據電費只佔幾%,搞不好幾個金融操作就有了,何必花心思去弄這個.
對廠商而言,如何把商品和服務銷售出去製造利潤才是重點,消費者不見得有能力判斷東西的好壞,但是對價格卻是敏感的(這是最容易評斷商品價值的印象指標),如果在無法判斷品質的狀況下,相同的東西他一定會選最便宜的.
台灣自來水的價格一度約20元,換算成容積是1000公升,而超商賣的瓶裝水一瓶也是大概20元,可是只有6百cc,兩者價格差1666倍,可是超商的水和飲料還是賣得很好,因為消費者不相信政府的處理能力,寧願花高價購買差一千多倍的水來飲用,問題是有哪個消費者有興趣或是無聊,會拿超商賣的水跟自來水去做水質檢驗,應該沒人會去幹這種事情吧.
政府的檢驗單位不會沒事去把這種事情掀開來,公佈一個檢驗報告說我們的自來水其實水質和超商的水所去不遠,而且礦物質更多(因為管路年久失修,所以一些金屬中的物質都融入水中,礦物質含量比超商水還高),一旦公布勢必引廠商的恐慌和抗議,業績不直直掉才怪.
既然沒人會去幹這種事,強力廣告帶來的效果當然遠勝於科學的證據.也有人家裡裝了昂貴的過濾系統,但是根本沒照時間更換濾心,說穿了,不過就是裝心安的,但是這種現像是非常普遍的.
為什麼這樣?現實生活中要驗證很多東西好或不好不是那麼容易,大家都知道住在山上汙染少,空氣好,可是為什麼大多數的人會選擇都市生活,雲林人去抗議六輕,說影響了多少的環境健康,那當初不要建六輕雲林人的生活現在就會變得更好嗎?沒飯吃會去跳樓,搶劫,做奸犯科(飢寒起盜心),
吸毒氣只要不要過量,可能吸個幾十年才會死.不然石化廠的員工早就都走光了.
省電這件事情也一樣,對業主可能不是那麼重要,反正最後只要有人買單就可,對廠商來講,花了大錢建工廠把水包的漂漂亮亮,能說他是無良商人嗎?客戶自己有權利決定買或不買.相信廣告跟媒體的人遠比相信科學數據的人多得多.所以就有賣水賣到可以開法拉利住豪宅,科學家搞了一輩子還是兩袖清風的事情,科學跟經濟行為很多都是互相矛盾的.(科學上是正確,但經濟上是自殺行為)
經濟學上有所謂水與鑽石的矛盾,人沒有鑽石可以活,沒有水卻注定要死,若以一克拉鑽石10萬,水一度20元來算,兩者的價格相差 2.5*10的十次方,重要性差那麼多,價格卻那麼遠.這就是一般人的迷思,對業主來講,既然水電費影響不大,而必花心思去弄,而且這個行業裏面也有很多賣瓶裝水的廠商,竭盡全力要把瓶裝水賣給消費者,只要覺得喝了沒事就好,有沒有省下多少水電真的不是那麼重要.問賣瓶裝水的廠商他會說賣瓶裝水是不好的嗎?以前高雄人都買水喝,就是地方政府在這一塊真的做得太差,連人民基本的生活保障都照顧不好.
台灣的水電實在是太便宜,如果把工業用的水電漲個一倍,經費用來更新公用水管路及電力線路地下化(民生用的不能漲),應該這個議題就不會是假議題,業主也才有更大的動力去關注,不然就像水與鑽石的矛盾一樣,在經濟上誘因不夠強,是改變不了現行的市場機制和使用型態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們會盡快跟你連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