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客戶的保養規則或規範裡面對冷卻水塔的保養都要求要定期去清洗水塔,然後讓表面看起來很乾淨就認為水塔效率會搞得好,實情則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純粹浪費人力而已.
分兩種方面來講,第一種是逆流式的水塔,逆流式的水塔因為外圍包覆著FRP,受照的陽光面少得多,所以長青苔的機率少得多,至於散熱片的厚度呢?少則1米,多則2米3米,請問高壓水柱可以深入葉片多少把具有強結合力的汙垢及細菌黏泥洗掉,頂多10~15公分吧?中間的汙垢及黏泥呢?就繼續留在那個地方了,這種道理有點像高壓洗車機洗車,高壓水柱沖在車體上的壓力大概有6~9公斤/每平方公分的壓力,還是沒辦法把黏在車體上的髒汙洗乾淨,而且只是清洗表面,更何況是1,2公尺厚的又形狀不同的散熱葉片,所以基本上只是洗KIMOGI而已.
直交流式的呢?受照面積更大,更容易長青苔及黏汙垢,厚度大概是75~150公分,道理一樣,高壓水柱也就是只能清洗表面,裏面也是洗不到的,所以還是洗爽的.更重要的一點,水塔的初始目標是什麼?散熱而已,每片鰭片必須要有足夠的表面積讓水跟空氣做熱交換才能有效散熱,我曾經很無聊的去算過某台300RT的冷卻水塔有多少片散熱鰭片,結果是280多片,而鰭片的面積則是200cm*90cm,換算成每一片的散熱能力大概就是1.07噸左右.
一片鰭片有那麼厚,假設是90公分,前後很努力的洗了10公分看不到青苔並且完全沒有結垢不影響散熱,所以是20/90=0.222222的效率增長,照理說冷卻水溫應該要能降低1度讓主機省電3%,事實上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測趨近溫度,能降嗎?難啊?從運轉數據上的就可以清楚的了解這一點,那為什麼要洗?因為這樣看起來乾淨表示有做事,事實上pvc散熱葉片的強度往往抵擋不了高壓水柱的摧殘,當葉片被高壓水柱沖壞,就算掉了20平方公方,也就代表少了20平方公分的散熱面積可以散熱,比結垢不清洗還糟糕.雖然說看起來表面是乾淨了,其實也代表了某種程度的破壞.因為洗的那個人不見得了解這個道理.就是拼命沖洗而已.
要計算及測量操作中冷卻水塔的散熱效率及能力跟設計條件的差異是一件非常複雜的工作,如果可以用事先簡單測量計算的方式知道冷卻塔的效率再去決定要如何清洗,是不是比制式定期的方式去搞還要來的聰明並且省成本,然後還不會花錢把自己東西搞壞.
曾經有一位客戶因為水塔的散熱葉片上有些微的結晶析出物不給驗收,然後一直刁難驗收的程序,說水塔沒有弄乾淨,而事實上這些東西基本上就是一些碳酸鈣的結晶析出,今天把他洗乾淨了,只要補充水裡面含有這些成分,過兩天還是一樣看的到.這一點像女人花了天價保養肌膚,如果用高倍的顯微鏡去看,差異性可能跟沒保養的就差10%而已,但花的代價可能是10倍甚至100倍以上.美妙的肌膚還是經不起放大鏡的檢視.那客戶一直叫怎麼辦?坦白講,要證明有這個功效的代價比再洗一次還高,如果客戶就一直這樣要求,那就算了吧!出錢的最大.
乖乖洗一次比證明自己沒錯的代價要低的多,一般的人喝一瓶瓶裝的礦泉水20元,要用科學證明這20元裏面不含有毒成分要花的代價遠遠高於20元N倍,道理是一樣的.專業的解釋客戶聽不下去就心裡叫個幾句OOXX就好了.要當追求真相的人要付出的市場代價不是那麼少的.
那麼都不洗下場會如何?其實也不見得會怎麼樣?數據ok就好了,如果關鍵性的數據都ok,何必多花那個功夫去搞,那換個角度講,如果數據不ok,清洗又不見得能保證效果,該換散熱葉片或是該檢討運轉策略就弄,小病不醫成大病就是這個道理,那怎麼去了解效果何在?就是靠理論,靠數據而已.理論原理都不對,做出來的事情可能對嗎?
有很多朋友都對這種需要大量人力又耗虛功的的事情不勝其擾,但似乎這種東西反而變成一種市場常態,這種東西我認為是很畸形的概念,純粹是市場操作而偏離基本面了.
有些概念的進步並不是一時一刻市場就可以接受,也不是每個人都有追求真理的精神,所以當有人堅持要去某些地方取山泉水然後宣稱泡茶或喝水比較甘甜的時候,我不會刻意要去證明這樣的行為是愚蠢或迷信,因為政府的公共服務坦白講也做得滿爛的,要證明兩種水的差異在那裏哪裡是成本那麼低廉的事,更何況何時取樣也是重點,就算這個山泉水含有一堆的細菌或有害物,只要吃了沒病,那不就跟打疫苗意思一樣,對身體也不見得就有一定的壞處.的確是很可能幫助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神農嘗百草的故事意思是一樣的.
對將本求利,斤斤計較的市場法則來講,不做當然比做要來的省,做的對又比做得多來的好,何時做?怎麼做?做出來的東西會怎樣才是重點!若是認為長久以來的經驗就是這樣,某位股神講得好,當擦鞋童都在討輪哪支股票可以買的時候一定要趕快跑,習慣跟貪婪是人類最大的敵人.習慣往往是出於偏見和資訊落差.下一次要洗水塔的時候想想要達成什麼目標再弄.若是單純製造就業機會的考慮則不在此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們會盡快跟你連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