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8日 星期四

資料的管理才是重點

最近宏碁因為單季虧損高達131億元,創辦人施振榮回鍋重新擔任董事長及執行長,這是平板及智慧手機時代來臨之後最大的受害者,另外曾經的台灣之光宏達電也從高峰跌落,股價從高點跌落到接近發行價,這些科技產業的變更以及最近一連串食安事件的發生,到底台灣怎麼了,面對變局以及一連串令人不安的情況,到底要怎麼解決?而台灣的經濟這幾年的成長也很低,今年更是連2%都難,昔日的小龍目前變成小蟲,而未來在哪裡呢?

先從PC的衰落說起,從幾年前蘋果掀起智慧手機的風潮開始,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習慣改變了很多原本必須在PC上可以做的事情現在並不需要,講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以前跑業務的時後,要去拜訪客戶必須把名片或是傳統的記事本帶在身上,然後按照地址去拜訪,有些比較生的地方沒去個兩三遍還記不起來,可是從智慧手機出現後,這些事情的處理簡單多了,電話裏面的搜尋功能可以輕易的讓你找到客戶的電話跟地址,然後讓導航帶你去找到他.

原本PC上面做的事情很大一塊可以轉移到手機上來做,這是人們工作習慣的改變,可是這些PC巨頭們並沒有體認到這個事實,半導體製程的進步讓記憶的容量越來越大,今天工作上很大的一塊是資料的管理和運用,原本儲存在硬碟上的資料現在可以轉移到手機或是雲端,雖然PC的某些功能還是無法取代,至少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後我不會想用我的手機或是平板來做,但是很明顯的,隨時可以移動的資料管理和通訊(手機和平板),絕對比無法隨時攜帶的PC或是雖然輕多了,但是重量還是遠比手機或平板重的NB來的有效率.

既然在小小的手機或是平板上面都可以攜帶那麼巨量的資料,而且可以隨時連網,那麼資料的管理為什麼非得放在電腦的硬碟上?可是這些曾經那麼成功的公司為什麼看不到這個趨勢,很明顯的,他們是以製造硬體的思維出發,而不是軟體上資料管理為出發點.假設我今天必須攜帶一份資料到客戶那邊做簡報,理論上就是把資料從A點移到B點,就好像我們要從甲地到乙地,質量不變但是時空變了,我們可以選擇坐火車,飛機,船,或是開車甚至步行,這些移動的東西好比載體,不同的載體之間效率跟價錢都不一樣,所以新的交通工具出現之後,人們還是需要移動,但是假設這種移動的方式更經濟而有效率,人們自然會選擇這種方式,而蘋果帶來的風潮正是如此,他不是發明了酷炫的玩具,而是發明了一種新的交通工具,並且把加油站跟道路都建好了.

GOOGLE的成功也是如此,從背後的角度去看,他管理了這世界上多少的資料?而他的商業邏輯不也是如此,當你手上的資料越完整正確,某個角度講你就比別人更強更快,那麼競爭力就比別人更強,要獲致商業上的成功是不是就比人更近?

而食安呢?我們假設今天一條從紐西蘭進口的鮭魚好了?這中間需要多少文件和關卡才能到台灣來?然後需要多少時間?我相信消費者一定不知道,而這個還是只需簡單加工的食品,而需要很多複雜程序才能製成食品的東西消費者更無法知道到裡面有什麼東西,而裏面又摻了什麼?因為一個東西假設需要幾十道的程序才能變成食品,真要巨細靡遺的標示搞不好標籤還放不下,因為很多食品加工過程是很複雜的.

這些跟資料管理又有什麼關係?農產品的品質即使科學再進步,還是會受天氣的影響,天氣一變農作物的收成,產量,品質都會跑掉,那麼為了維持最終消費品品質的一致性,適當的處理是必然的,而處理的過程難免就會加一些化學物質,或是用比較便宜的東西取代,古人有云:殺頭生意有人幹,賠本生意無人做.商人面對這些變數,自然要想辦法控制,心肝不好的就鑽漏洞,被抓到再說.

但是如果說從頭到尾的資料都很清楚,譬如說一分田需要多少種子,多少肥料,氣溫,水溫,什麼資料都清清楚楚,到消費者的肚子裏的時後完全可以掌握這個流程和資料,那麼出了事可以回溯和調查,就像現在政府查稅一樣,資料保留那麼久,真的要查都查的出來.

而我們去看現在做的很多工業產品,幾乎每個零件都有序號,從序號上就可以找出到底這些東西是哪裡來的?而這個就是資料管理的威力,也是一些歐美的高科技業者在做的事?而台灣呢?大統的回收油連數量到現在都還沒搞清楚,因為老闆自己也不是很清楚,數位化程度不夠高的公司基本上一定會是這樣,而他可以摻油那麼久就是因為劣質油進來後,到底用到那裏去政府也沒資料,反正東西進來有繳稅,流程應該都沒追蹤,他才有辦法用這種方法做生意那麼久,而政府的一些申報和追蹤其實很多都是虛應故事而且不切實際,因為有時候你去看E化政府的網站辦一些事情,他還規定你要用32位元的IE流覽器才能做,用別的瀏覽器就不行,版本太新也不行,像我電腦上的的IE是64位元V11版的,因為微軟已經自動把IE更新到V11,而政府網站必須是IE 9.0以下才可以.
那幸好我還有一台舊電腦,不然想替自己省點時間也沒辦法,只能乖乖去政府機關排隊辦事.

這些巨量資料的管理和搜索如果建立的好,自然就會有競爭力,而這種過渡和轉變其實是無形的,即使它已經發生或是進行中也不見得可以感受到,但是事實上的確是這些事情讓人不得不前進,因為如果沒辦法與時俱進,基本上到最後就會有現在這些事情發生,要說人要有先見之明是很難的,因為那個能力並不容易培養,不然一個曾經偉大的公司現在也不會變成這樣,幾年之間就變成投資人的毒藥跟股東的噩夢.就像我們現在的四大慘業一樣,也不過幾年前還是投資人追捧的標的,現在卻變成全民的噩夢,弄得不好的話所造成的損失搞不好又是全體納稅人買單.

因此不管到底最後怎麼做,從資料鏈上下游的管理上能夠完整而精確才能發揮最大的力量,而不是分段管理,有一句話說坐井觀天或是瞎子摸象,應該就是質這個道理,當台灣陷入悶經濟,如何發揮最大的知識力量,就需要把資料好好的去整合,就像我們曾經跟美國的作戰系統,可以把不同的資訊鍊互相連接整合,進而發揮不同兵種之間的戰力.

同樣的,假設知識是片段而零碎的,那麼沒資料搞不好比有資料還好,拿了不對的資料,然後用了錯誤的方法去做,那麼結果當然就是連鎖的錯誤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們會盡快跟你連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