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一個人從出生到老可以工作的時間是40年,一年可以賺200萬,那麼在沒有意外的狀況下到最後死的時候最理想的狀況是留下8000萬的遺產,當然這個狀況是他必須是神仙,不吃不喝還要一毛不拔才能攢下這8000萬.
大部分人死的時候可能就是一些遺產,留下自己的後代,要說賺多少錢應該是不太可能,假設自己不創業光領薪水,投資理財也不會,即使一輩子裏面賺了幾千萬,到後來搞不好什麼都沒留下也有可能.
為什麼會扯到這個?大家都說房價高,薪水低,老闆又可惡,好像都看不到未來,
說真的,假設真的用數字去計算,上班真的沒什麼搞頭,那老闆的壓力呢?老闆就是直接面對市場競爭,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一旦市場不要你了,那就是要被淘汰了,搞不好弄得家破人亡,負債累累也有可能.
其實我們去看一件事情,面對市場競爭,其實很多商學院教出來的東西都是錯的,譬如說對待客戶的服務要好,凡事要標準化,制度化,文件資料要建立齊全,這些東西理論上都沒錯,但是執行呢?
按照理論去執行就一定會有好的結果嗎?通常都不會是這樣,以前公司在推6個SIGMA,搞得大家人仰馬翻,結果服務的品質有沒有變好,數據上是有的,但是客戶的感受不見的有,因為很多需要外出幫客戶服務的行業很難標準化,時間的掌握就是一個很大的變數.
舉個例,現在的客戶很多很多幾乎都是必須通報才進的去,進門先寫個拜訪單,然後等客戶出來帶,然後還要寫簽單給客戶簽,這還只是一般的拜訪,如果要施工就更麻煩,一堆行政流程都要等,有時後搞了半天也做不了什麼事,以前哪裡有那麼多規定,凡事都要時間,越要完善流程到最後用在真正有生產力的時間就少,這是現在常見的事情.
以前可以一天做完的事情現在沒有弄個2,3天搞不完,但是有生產力的產值沒有增加,邊際成本倒是增加很多,成本增加而產值不變,利潤當然也就減少,老闆沒有賺更多,先不管道德良心問題,員工怎麼會有好收入?
以前可以一天做完的事情現在沒有弄個2,3天搞不完,但是有生產力的產值沒有增加,邊際成本倒是增加很多,成本增加而產值不變,利潤當然也就減少,老闆沒有賺更多,先不管道德良心問題,員工怎麼會有好收入?
做為一個服務的供應商,我們的工作是到現場幫客戶做服務,舉個例子好了,客戶叫我們去維修一個2"的冷卻水塔補水閥,銅製的,一個閥成本800元,如果自己去買要花10分鐘,叫人家送來運費100元,然後做這個東西估計要花3個小時,一個人一小時工資500,一次去兩個人,那麼這個小工程至少要報價3900元才划算.
可是一到了現場,完了,固定這個閥的2"螺牙咬死,因為這種東西在安裝的時候一定要上AB膠,用了10年要拆,火烤才有用,有時後火烤還下不來,只能前後截斷重配過,重配就要車牙機,鐵管,AB膠,整車的工具都要上車,才能把這個小東西弄好,沒拆之前不知道到底行不行,因此所有東西全帶,搬要成本,工具會壞要折舊,萬一弄得不好漏水要重來一遍,所以要換一個800塊的閥整體成本可能至少要報8仟塊才要保證不虧損.
換這個東西要動火,龜毛的廠還要動火單,現場要有防火毯,萬一又有點高度,還要一些安全措施,一天沒搞好的話第二天再去一趟老闆就一定虧了,因為技術工人一天2,3仟算是正常的,碰到這種事,沒報這個價錢根本就不行.
但是你如果把車子開去維修,他所有的工具就在旁邊,技師也不用戴安全帽,要動火就動火,電要怎麼插就怎麼插,電路反正都設計過,要修8000塊可以修一堆東西,像我上次換車子四條輪胎也不過才花了萬把塊,因為他花不到半個小時就搞定,可是如果是車輛壞在路上要人家出門維修,接個電或水起碼也得花個500元.
以上這兩個例子就可以清楚的知道很多東西的比較事實上光看價格是不準的,自己開車去修理,供應商的時間成本很低,自己的時間成本不會是在供應商的售價裏面,因為少了這些運輸,工具搬上搬下,點料,甚至現場勘查及規劃的時間,工程的報價通常人家都認為多好賺.
回到上面的例子,那假設那個閥很乖,花個10分鐘就能下來,那麼一個閥800元,加上其他算不到的隱形成本共2500元,那麼順利的話一天下來賺5500元,將近2,3倍的利潤怎麼不好賺,但是通常不太可能,水塔的腐蝕性環境加上台灣人的短視近利,如果當初都用耐蝕性的白鐵螺絲就沒那麼多困擾,用鍍鋅的沒有鏽到全咬死真的就阿彌陀佛了.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輕易看出價格其實不是最重要的決定因素,時間才是最重要的因素,跟在工廠製造產品不一樣,所有的機台都是定置的,你要調整可以慢慢弄慢慢調,但是現場完全不一樣,有時後系統還不能停,那個時後壓力就大了,慢了會影響到系統的運轉,可是現場就是無法掌控,去拆東西換東西常常就是拜在幾顆小螺絲或是不好的操作位置,時間的累積浪費就非常恐怖了.
換到另外一個場景,現在很多公司或是公家機關的議價流程都是最低價得標,如果規格開得夠清楚,圖面也清楚,然後採購的東西是硬體,比如說我要買一台豐田2000西西carmy的轎車,型號是哪一種的,那麼同樣數量,同樣規格,最低價得標無可厚非,因為他們在工廠裏面一定就做過QC,基本上品質是一樣的.
可是如果是現場製作或是工程類的東西,圖面不清楚是常有的事,有時後是連圖都沒有,全憑師傅的經驗現場弄,那麼時間的消耗就很難估算,大部分的小型工程都是這樣.甚至有些大型工程也是這樣,業主開需求,但是沒有設計規範跟圖面,即使有工程圖,很多也不是很清楚,然後設計階段還不給錢,工程拿到了才有錢,上千萬或是億元以上的工程會請顧問公司設計,小的通常就是一張嘴巴講一講就做了,有些公司本身根本就沒有設計能力,反正就下去弄就對了,然後弄下去大家在那邊喊賺不到錢.
這是近20年來台灣在很多方面的走向,也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困境,而且這種現象似乎越來越嚴重,當我們的薪資還停留在16年前的水準,學校教出來的小孩沒辦法為產業所用,還要到職場上來訓練,像做機電的,營造的,一些需要經驗跟技術還要勞力的都很難找到人來做,但是時間不等人,再搓下去其實我們的年輕人前途堪慮.
這一陣子的毛豬跟雞的價格高漲,有些政府官員或是民意代表就腦殘的說要進口來平抑物價,這些對於那些兢兢業業,認真管理的農人是非常不公平的,農產品的生產週期很短,雞大概是六周,毛豬半年,今天產生疫情只要不是人畜共通,別人的豬生病造成整體的供給量變少,那些有豬的人剛好可以賣個好價錢,因為他特別注重防疫跟管理,搞不好人家幾年下來好容易有一次比較好賺的機會,給你這樣一搞又沒得賺了,大家看價錢好又拼命搶養,等到半年下來大量的供給出現豬價就又跌了,這個就是市場機制,就跟颱風天菜價漲,很快新的生產出來,沒多久菜價就又下來了.
時間是很多東西的決定因素,但是市場機制常常都只看到價格,尤其像能源的消耗來講,有些浪費電的東西拖一天就多虧一天,評估東評估西要最便宜,天底下哪有這麼好的事?就像我前面講這種農業生產的事情,或是很多方面都一 樣,把時間的價值考慮進來,有些東西早一點就多一點收入,什麼都要評估評估再評估,把浪費掉的時間價值算進去更貴.
那麼對於供給方來講又是怎樣?不可能因為要做生意就把這些要評估的東西全部就先攬在身上做,然後再期待可以拿到客戶的訂單,要仔細評估都要花時間跟成本,而工程要做的細又有品質就要出圖面跟規格,這些都是要花錢的.一句話就要做當然沒問題,但是做出來又要改東改西還是說弄了半天一無所獲,隨便去幫人家修個水龍頭燈泡也要幾百塊,更何況是這種系統面的事情.沒錢就不用談了.
總而言之,時間不能倒退,只要跟產值有關係的東西時間一定是一個重要的價格因素,善用自己的時間是進步的開始,整天腦袋裏面想著怎麼賺錢還是多想想如何善用自己的時間價值,因為時間才能創造出最大的價值,價格只是一個參考因素,為了省100.200塊,結果寧願多花半小時一小時去排隊搶購,很明顯的,會有這個行為的人創造的時間價值很低,所以他才願意用他的時間去換取這個價差.
相反的,大老闆的時間跟我們一樣一天都是24小時,但是他能創造的價值遠高於一般人,所以少說廢話,捲起袖子認真做事,不要浪費大家彼此的時間,這樣才能創造更幸福的美滿生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們會盡快跟你連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