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力技術工程
2025年5月12日 星期一
2024年4月19日 星期五
職業安全證照體系的荒謬
人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
用每十年來看,前20-25年受教育,中間30年奮鬥事業,這樣就已經55年去了,後20.30年,幸運的話有錢有閒,子孫滿堂,倒楣的話又老又窮又病,連善終都難.
大社會的趨勢很難抵擋,但是科技的進步一定會造成體系的翻轉和一堆跟不上時代的人,造成財富重分配.
依照經濟學的原理,需求跟供給是市場決定性的因素,當科技或是生產效率提高了,進步了,舊有生產體系因為跟不上,便須面對利潤下滑,市佔率不斷流失的窘境.這在競爭激烈的科技領域尤其明顯,人家都跑5奈米了,你還在90奈米,除了一些低階應用的場景,基本上科技落後就要挨打是鐵一般的事實.
但在安全領域很明顯地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躺平不動基本上最安全,但是不做事也就不用吃飯了,因此為了生活,勞工往往必須在某些很危險的地方工作,
所謂危險的地方就是弄得不好會畢業或是提前退休的地方.用市場的角度看,越危險的風險溢價越高,利潤越好.因為一般的人做不來.隨便想像一個場景,路邊一顆路燈沒事搞個6米高,燈壽命到了要換,這麼高的地方可不行像猴子一樣爬著上去順手把燈換了,因為大部分的人沒有猴子的靈活跟體力,所以以前的搞法可能是搞個夠長的拉梯跨著就上去了,但是很不幸的,人類的退化是很明顯的,現在的人要徒手爬個3米5米很多人會掉下來,很多人連爬個2米高都不行,於是乎就有不同的工具出現了,梯子作為古老的登高工具,如果使用得當,爬個幾十米都沒問題.
但是梯子作為簡單實用的工具,這種東西的市場價值太低了,掙不到錢,產生不了新的價值,於是聰明的立法者,就用泛安全的概念,發明嚴苛到不行的安全法規來撈錢,對勞工來講,使用何種工具對自身最安全應該是由自己和市場決定.
但是由於嚴苛的法規,勞工必須被迫使用非常難用的工具或護具來從事原本就艱難的工作,然後聰明的立法者除了規定這些,又強制來檢查並加以罰款,這讓我想起,如果說嚴格執法,那麼身處一線危險場所的軍警消人員,是否需要遵守這些一般勞工的安全衛生守則,當遵守了這些法則,是否還能有效率的執行他們搶險救災的工作?他們可是位於危險的最前線呢?
更何況他們的工作往往必須是爭分奪秒才能搶救人命,假設必須執行這些愚蠢的規定,他們可不可以推卸責任說因為我是要執行這些於愚蠢的規定所以工作才不會成功?
為什麼我要說這個職業安全衛生體系的是惰落跟腐敗呢? 因為我認為職業安全證照制就是最大的不公平跟腐敗,讓小弟來好好用市場經濟的角度分析一下.
我最近上了兩堂工安的課程,一堂叫做防爆課程訓練,另一堂叫做高空作業車的,防爆課程三天兩萬二,高空作業16小時8500, 現在是網際網路的時代,如果有 知識傳遞的必要,用網路推送不行嗎?叫里長把要的這些人身安全衛生資料從政府機關那邊拿過來,為民服務不行嗎?
現在的事情不是這樣玩,人民納稅請公務員或民意代表,公務員法規寫一寫,定一定,規定你開家裡或公司的鬼機械可能會把自己壓死或把別人撞死,所以必須考個鬼證照,因此它就變成在規定的時間跟地點把錢交上來考證照,這樣才能保證你自己的生命安全跟飯碗?這樣你才不會跌倒,被炸到,被電到或是斷手斷腳,可笑不可笑?
如果政府的工作是為了人民做事,那麼任何攸關人民安全的費用應該盡量低廉或是免費,例如救護車跟消防車出勤,各項便民的法規跟作業費用應該都只能以成本計算不得營利,這才是政府存在的目的.
但是我看這些安全衛生證照體系,收費高的嚇人,品質差的要命,簡單資料印一印就可以拿出來騙錢,反正搞的是獨門生意,不上你就沒飯吃,因為你沒有證照就不能操作這些機械,不能做這些工作.
我覺得發明這些控制體系的人真的是全世界最聰明的人,安全衛生體系商業化,利用法規搞壟斷.想像一下,每天在路上跑的車子那麼多,弄得不好真的很容易死人或受傷,畢竟跑的最快的人時速也就四十公里左右,算法是這樣的,全世界跑的最快的人跑100公尺算9秒好了,所以一秒是跑11公尺左右.一小時3600秒,所以用最誇張的算法是一小時可以跑不到40公里的時速,但是汽車是可以跑到上百公里以上,慣性加速度,破百的時速隨便一出事動能驚人,所以要開車一定要考駕照,因為弄得不好真的會死人.
工程機械跟汽車的速度哪個危險?每天外面車禍死傷的件數肯定比工安件數來的不知道多幾倍,考小客車駕照我查了一下只要450元(筆試、路考,各225元) 考驗車使用費:約50元 領取駕照費用:200這些錢,如果政府重視工安,搞個任何工程機械的考照班,想開或需要開的就去考,但是這種體系之下泛用安全觀念來營利真的讓人覺得很不齒.
因為邏輯很簡單,任何的安全是跟投入的成本有關,而不是法律的規定,安全的投資是會有經濟利益回饋的,企業主為了避免投資因為安全意外一夜回到解放前, 注意安全是天經地義,可是這些安全衛生法律的規定卻是為了圖利特定人.
為什麼這麼講?用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要安全就必須投資,投資在特定的軟硬體上,可是考安全衛生證照的這種東西,實際對執行沒有半點幫助,舉例來講,要開山闢地的地方地形本來就非常危險,你考了一個證照不代表你就能夠有效執行工作,越危險的地方需要越有經驗的老手,而經驗不是靠幾千塊上個課弄個證照就能搞定的.
現在上課很貴,隨便算一下,一個人8500,隨便一班5.60個人,一天幾十萬的收入,一個講師一天下來應該花不了多少,租金,水電,小姐行政費用,雜七雜八算下來,
所收的教育費用跟提供的安全保障我想叫經濟學大師來作模型應該也做不出來,因為安全是無價的,無價的東西就沒辦法做比較模型,但是法規一定就必須執行跟遵守,請問一下這不是詐騙什麼才叫詐騙?
這種安全衛生證照生意真的是太好賺了.不知道勞工安全衛生協會什麼時候搞個公開上市,大家一起來投資.所以我真的很想知道弄這些規定跟法規的背後老闆是誰,早點轉行算了.這樣才可以早日財富自由.搞這種只要動嘴巴,沒半點風險又高利潤的生意真是太好了.
一個進步的社會要回歸初衷,保留人天生的精力和上進性,想想小時候可以任意爬樹登高玩耍的樂趣,到現在爬個高也要管,洗個水池也要管,開個堆高機自走車也要管,圖利了誰又真正造福了需要考這些才能維生的人們嗎?
修卡車冷氣
2023年5月7日 星期日
2022年8月27日 星期六
灌冷媒,救效率
2021年8月7日 星期六
水流量對主機的影響
2020年8月21日 星期五
換散熱片救效率
水塔熱交換的原理是利用水的蒸發來散熱,因此散熱片的效率就變得很重要.網路上有一堆文章講解水塔的原理,熱怎麼交換,計算式怎麼成立跟解說.
但對一般的用戶來講,那些計算式太遙遠了,很難看的懂,要量那些數據,要怎麼成案編預算來換,要怎麼簡單扼要地跟上面要錢來更換,更換後的效益何在?報告怎麼寫?
冷凍負載的計算一向不難,難的是怎麼用簡易的方式去決定要不要更換,依據何在?所以我想用一個簡易推斷的方式來讓客戶自行判斷到底要不要更換散熱葉片.本科的人就不用看了.
以水的熱的交換量來講是流量乘以溫差,所以在流量不變的情況下,溫差越大就代表熱交換量越大,所以在不知道溫差到底應該是多少的情況下,溫差越大則代表負載越大.這是第一個判斷指標.
一般冰水主機的設計溫差是5度C,國外主機的設計溫差是5.5度C,但是前面提過,熱量的交換是流量乘以溫差,流量不見得會跟設計值一樣,可能多一點,也可能少一點,那回到最初點,溫差越大熱交換量越大,所以不需要執著一定是5度或5.5度,反正看到溫差就代表熱交換的量,溫差大-----熱量大,溫差小------熱量小.
對水塔的散熱葉片來講,多少熱量丟到水塔裡面去做熱交換不是它決定的,而是由主機決定的,主機丟多少熱量過來,它就利用水跟空氣之間的焓差來做熱交換.我不解釋何謂焓值,因為對非本科的來講,那樣很容易混淆,用一句話來解釋,水中帶有的熱量通過跟空氣的交換把熱量轉移到空氣中完成散熱的目的,多少熱從水裡來,就要有多少熱轉移到空氣中,這樣的話應該比較容易了解.
所以再回到前面,如果主機的溫差是4度C,那麼水塔的溫差就是4度C,因為流經主機跟水塔的流量都是一樣的,依據能量守恆,這兩者能量一樣,流量一樣的情況下溫差就一樣.
所以釐清一個觀念,水塔效率好不好不是看溫差,熱交換量等於流量乘以溫差,溫差不夠大可能是流量設計比設計值大,也可能是現場的熱負載就不是那麼大,所以熱量不大的狀況下,溫差自然也大不起來.所以水塔效率好不好不是看進出水的溫差.溫差只代表熱交換量的量.
水過來了,要把熱轉移到空氣中,那空氣中被交換的量是多少?水的熱交換量是流量乘溫差,那空氣的是什麼?很簡單,空氣的流量乘以進出風的焓差,就是冷風進去,熱風出來,馬達拖動風扇轉動產生風量,風量乘以進出風的焓差就完成熱交換了.熱就從水中跑到空氣中了.
那麼一台水塔的效率好不好是看什麼指標?很簡單,就是看水跟空氣之間交換出來以後溫差大不大,兩者差異越大代表效率越差,差異越小代表效率越好.它的具體指標就是冷卻水塔出水溫度減去空氣的濕球溫度,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有一支可以量測濕球溫度的儀表,在水塔進風處測量空氣中的濕球溫度,量出來的數據是27度C,然後冷卻水塔出水的溫度是32度,那麼這台水塔的趨近溫度就是5度C,一般水塔設計的趨近溫度是5度C,那麼這個數據看起來就不錯.
可是什麼狀況下5度C才是不錯呢?是水溫差大還是溫差小的狀況下?前面講過主機的設計溫差一般是5度C,所以水塔的設計溫差也是5度C,我們在水塔的銘牌上常常會看到這樣一組數字,37/32/27,這組數字的意義是在大氣濕球27度C的狀況下,在額定流量下,可以將37度的水降溫到32度C.所以說如果是在水溫差5度C的情況下,水塔的趨近溫度也是5度C,那麼這組水塔的效率就算不錯.符合標準.
原理講完了,那實際要怎麼做?首先去買一隻可以測量濕球溫度的溫濕度計,在冷卻水塔進風處量一下濕球溫度是幾度,然後去主機那邊看進出水溫差,因為熱負載的關係,通常很難得到大的溫差,不過沒關係,看主機冷卻水進水溫度是幾度,兩個減一下就成了,低於5度C就還好,高於5度C那就可能是散熱葉片塞了,導致效率變差.那就要考慮換散熱葉片了.
大部分的客戶其實不太注重冷卻水塔的保養,水會流風會轉,就以為OK了,其實真正耗能的殺手正是冷卻水塔的效率低落造成的,冷卻水溫越高主機的高壓就越高,主機的高壓越高電流就越高,電費就越高,但是主動檢查更換的少之又少,基本上很多都是到主機跳機了才處理,這是很糟糕的觀念.主動檢查一下花不了多少時間,但可以節省大量的能源消耗.與其每次在看主機的趨近溫度,多多關注水塔的趨近溫度更重要,不行就趕快換掉,才是節約能源的正道.
2020年4月3日 星期五
磁浮冰機新時代
掏盡了一代一代人的壽命,但時間從來不會停止前進.
1679年的蒸氣機,開啟了工業革命的序曲,1886年卡爾賓士的三輪汽車,拉近了各地的距離,1903年萊特兄弟的飛機,之後的各項科技進步更大大縮短了洲與洲的交通時間,造就一個天涯若比鄰的世界.
要說這世界不變,100年前的世界跟現在完全就是兩回事,現代科技一日千里,進步不可同日而語,在工業設備界又何嘗不是如此!
冰水主機,空壓機是現代工業必備的重要設備,1902年,威利斯-開利發明現代第一台以電力推動的空調,冷氣的發明讓現代的人類從此走上更文明的道路.
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冷氣壓縮機從往復式,渦卷式,螺旋,離心,一代比一代更進步,更省電.
但是有一個不變的是他們調節冷凍容量的方法,就是要嘛就ON/OFF控制,要嘛就節流控制,簡單講,ON/OFF控制就是溫度到達設定值就啟動或停止,全流量的跑,這在簡單,小型的系統上都是如此,冷凍噸數的範圍分布在大約100RT以下的系統,再往上就是商業用或工業用的了,要調節流量就是用節流的方式.
怎麼節流?用汽車制動的原理來比喻,踩油門前進,踩煞車停止.在螺旋機上,就是用滑塊結構,把冷媒流量擋住,在離心機上則是用扇門結構,調節冷媒的流量,簡單講,因為電動機的轉速是固定的,所以等於是一腳踩煞車,一腳踩油門,這樣的效率怎麼好的起來?在部分負載階段,越低載效率就越差,因為那代表滑塊或是扇門關得更小更緊.想像自己開車的時候,一腳大踩油門,一腳大踩煞車,車會動嗎?
變頻冰機的原理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他等於是把煞車放開了,靠變頻馬達的轉速調節流量,煞車沒了,磨擦損失也沒了,自然而然大省電.
原理是這樣,但實際上還是有煞車,那是因為機械流體力學以及部分負載狀況下起停控制調節的工況下運用的,不過這個不重要,重點是當冰機變頻了,磨擦損失大大減少,自然達成節能的目的.
流量調整的磨擦解決了,但還有一個問題,培林潤滑的部分還是要用油,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冷凍油的作用主要就是拿來潤滑機件,他對冷凍效果沒有任何幫助,相反的,冷凍油太多或太少都會造成危害,太多嚴重影響冷房效果,太少潤滑不夠機件受損,偏偏冷凍油又很難精確測量系統內到底有多少量?這是滿麻煩的一件事.
那如果拿掉冷凍油,讓軸承不需要潤滑會怎樣呢?
https://km.twenergy.org.tw/ReadFile/?p=KLBase&n=20138291846.pdf,
這是一篇台灣有關探討主動式磁浮軸承技術的文章,發表時間沒有註明,但裡面有提到,希望在2013-2016年導入試產.
https://www.nedo.go.jp/content/100084729.pdf
這篇是講有關ISO國際標準主動式磁浮軸承的14839-1的文章,這個標準發表在2002年的5月.
https://www.danfoss.com/en/products/compressors/dcs/turbocor/#tab-overview
這個是世界上第一家目前生產磁懸浮壓縮機的丹佛斯網頁說明,全球範圍內已經生產超過7萬顆這種類型的壓縮機.而DANFOSS關於磁浮軸承的研究跟發展,根據他的說明,早在上世紀1993年就開始.
磁浮軸承解決了傳統機器冷凍油的問題,也解決了一部分保養的問題,科技革命的確是解決能源問題的硬道理.從發展跟應用的歷史看,客戶對使用這種冰機的疑慮其實是多慮了!
磁浮冰機的效率比傳統冰機整體效能大概節省50%的能耗,原理就如我前面所描述的,少了磨擦跟熱傳的損失,大幅提高了冰機的效率.以冰機耗電佔整個空調系統50%左右的數據去看,若是汰換掉耗電的冰水主機,整體節能率可以到25%,那可是一筆大錢.
對應用上來講,由於是變頻機,所以在應用上跟一般變頻器要注意的完全一樣,配線要注意,電力供應的品質要注意,還有由於DANFOSS只提供壓縮機,並不提供整機,所以各家自己寫的控制軟體品質也須注意,我在這邊不能做評斷,畢竟原料一樣,變出的花樣不一樣.
至於競爭品牌,YORK,MCQUAY,TRANE等大廠,也都推出相對應的競爭機種,不同於丹佛斯提供機頭的商業策略,他們採取整機販售,孰好孰壞,由市場成績證明,我不予評斷.
總之,節能之路真正算還是科技競賽,真正要靠管理及保養維護提升有限,因為靠管理及保養維護最後還是受限於初始設計的限制,那個是變動不了的,真正的跳躍還是靠科技,大刀對上槍,練20年也抵不過一顆子彈,至於白老鼠心理大可不必,仔細去探究任何一個新科技發展的歷史就知道,人家都已經做過多少實證了,跟上都來不及,哪會是第一個接受試驗的白老鼠呢!
2019年11月6日 星期三
螺旋主機冷媒不夠或油太多,效率變差
螺旋機靠公母轉子互相咬合運作,冷凍油在螺旋主機中主要的作用就是潤滑軸承跟提供主機轉子的密封跟潤滑.冷凍油在主機的作用除了潤滑,還負責加洩載滑塊的作動,利用油壓推動滑塊做容量控制.
冷凍油這種東西在系統中並沒辦法蒸發,跟冷媒的沸點相比,冷凍油的沸點比冷媒高出太多,在蒸發器中沒有冷凍作用,一般來講,冷凍油的含量在新機的系統中大概佔8%左右,看主機使用時數多寡,通常機器用得越久,有可能裡面的冷凍油就越多.
為什麼會這樣?冷凍油的回油機制其實滿複雜,因為系統中的高低壓力其實不是固定的,隨工況,負載而不同,冷凍油一般會隨著高低壓力跑,從壓縮機吐出的油靠油分離器將大部分的油抓下來,多餘的油就跑到系統去了.
那到保養的時候,停機下來時,油槽有視窗就是把油放掉後,再灌到視窗的高度,沒視窗的就是放多少回灌多少,講起來很簡單,但實際執行呢?一般冷凍油當然是以桶為單位,那麼如果放油的時候放了3.5桶,請問要打3桶還是4桶,還是3.5桶?正確當然是打3.5桶,可是這種打法麻煩且慢,所以執行的人員可能直接4桶全部灌進去比較快,因為多打一點通常在心理上比較保險,打3桶會擔心潤滑不夠束心,多打半桶沒事,所以一年就多了半桶.
一年多半桶,10年就多5桶,假設一台機器表定是7桶,結果機器裡面的冷凍油多了5桶,請問系統的反應會變怎樣?
我舉一個最近的例子,一台Trane的RTHD主機,本來是冷媒不夠,因此就灌了一些的冷媒下去,沒灌沒事,灌冷媒後主機就一直跳失油,灌冷媒卻變成跳失油,非常奇怪,就補一點油進去,結果補了以後跳得更厲害,後來發現主機的電磁閥有點問題,就把電磁閥換了,跑一跑照跳,然後呢?
懷疑油太多,可是之前的保養不是我做的,我根本不知道用了10幾年到底裡面有多少油?做一次油分離,把裡面的冷媒收出來重灌,一收結果裡面有的油居然比額定多3倍,再灌回去改跳吐出過熱度太低,SENSOR查了,膨脹閥跟滑塊電氣動作查了,沒事,主機照跳,頻率變少了.
後來請教高人,建議做一次系統處理,徹底抽真空一次,把冷凝器底部,蒸發器底部的油都抽乾淨,再度灌冷媒重新試車,目前依運轉的數據看起來算是好了.
折騰了1.2個月,這種每年定保換油的機器結果搞出更多的麻煩,以前業主就一直反應說這台效率差,比較耗電,主機效率不好這種通病很正常,一年多一桶油十年多十桶,可是多3倍的量算誇張的,系統處理後裡面的油又多10幾公斤,主機效率好的起來才有鬼.
冷媒也是一樣,正壓主機就是往外漏,沒有定期查漏,冷媒越漏越少,主機原本是滿溢式的搞到後來變直膨式,效率也會變差,這邊重複一次滿溢式蒸發器跟直膨式蒸發器的差別,兩者的效率差30%,為什麼?滿溢式蒸發器的銅管是泡在冷媒中,冷媒跟水的熱交換效果好,直膨式蒸發器的銅管跟水的熱交換是泡沫狀冷媒跟水,同樣的銅管數,兩者的效率就是差很多.
一台主機裡面幾百公斤冷媒,漏個幾十公斤冷媒根本沒差,一樣跑到嚇嚇叫,可是無形中電就浪費很多了,業主知道嗎?通常是不知道,因為除非有完整的監控,不然靠抄表不可能知道,哪有那麼空天天盯著看的.
最近碰到業主問我說經濟部要求每年節電1%,苦惱著怎麼擠出這1%,該關的都關了,溫度該調高的也調了,溫度調到大家熱到快暴動了,還有什麼方法可以省電?如前所述,冷凍油跟冷媒這兩個東西的含量是很容易做鬼的,試試看調整冷媒跟冷凍油的量試試看吧?會有意外的驚喜的.
2019年5月1日 星期三
水盤塞住,效率變差
2019年1月5日 星期六
冰水系統整體TAB做法
ASHRAE 111 - 2008 Practices for. Measurement
TAB按字面來看,就是測試,調整及平衡.偶而會看到一些標單,寫了一大堆設備,大凡主機,泵浦,冷卻水塔,空調箱,小的連送風機的TAB都放進來,這種標單要怎麼做?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空調無非是流量,焓差,壓差.基本物理量的組合.
這什麼意思?以風機來講,所謂標定的冷凍量就是進出風的風量乘以進出口的焓差,在一定的設計條件下,所具有的冷凍量.
對泵浦來講,效率就是水馬力跟泵浦馬力之比,而泵浦無非流量,揚程跟馬力三要素.
對冰機來講,冷凍噸跟輸入電力之比就變成一台主機的效率,冷凍噸做得越多,同時間輸入馬力越小,這台主機就越省電.
那麼TAB到底要怎麼做?我認為就是按馬力來分,馬力大的來做,如果一台馬力有幾十馬,起碼20馬以上,那麼一年下來的電費不少,就有必要針對他的耗功做檢討.
舉個例,同樣一台20馬的泵浦,一台效率80%,一台效率50%,以一台泵浦壽命10年算,兩台一年耗電約差12萬左右,放在不理他,10年下來就差120萬了.
同樣的,在空調系統中,單一設備耗電最大就是冰機,以一台500RT主機來講,一噸差0.1KW的耗電,一小時差50度,一整年下來就差140萬電費.
當然,以上的算法都不精準,因為耗電這種東西有很多變數,負載隨時在變化,天氣也在變化,上述的數字打個5折,4折,或是7折8折都有可能.
以實際的操作來看,譬如說量水流量好了,量一支6吋的管跟一支16吋的管其實工時差不多,跟量一支1吋或是2吋的工時也不會差太遠,可是一支2吋的管設備可能就是一台10噸的小冷氣,一支16吋的管子主機可是1500噸左右,同樣差10%效率,結果可是天差地遠.
所以說要怎麼做TAB?我認為就是抓整體的量,以國外標準來講,所有冰水系統設備加總起來的耗電應該落在1.1KW/RT以內才算標準,解釋一下這個怎麼構成?冰水主機佔整個系統耗電應該在40-50%左右,冷卻水塔耗電5%左右,空調箱跟風機耗電在25-30%,泵浦佔20%上下,這樣子整個做起來就落在1~1.1KW/RT左右.
可是在台灣來講,能做到這個數字的區區可數,原因很簡單,商業競爭之下除非客戶非常內行,不然整個系統的搭配總是要遷就價錢,高效率的設備總是較貴,不利於價格的競爭,好的設計跟施工也較貴,不利於爭取訂單,因此在台灣這個環境,很難把空調的效率優化.
我舉個汽車耗油量的例子,汽車前進的變數很多,要克服風阻,地面摩擦力,還要機械的損失,還有各個零件的完美運作,因此汽車廠標示的耗油量都是在儘量理想的環境中測出來的,實際上一般客戶很難達到這個油耗.
對空調來講,幫整個系統做TAB的確不錯,但工錢不得了,而且從另一個角度講,如果原本耗能的設備不換掉,怎麼調也沒用,所以實幹還不如用計算的,設備上面就有銘牌及原始設計資料可以看,實測的數據是動態的數字,意義不大,真正重要就是上面那個數字1.1KW/RT,整個系統協作下來可不可以做到這個數字,我認為這個比較重要.
在台灣來講,如果你的主機是用直膨式的主機,光主機耗電就快接近1KW/RT了,另外外氣空調箱若還是要電熱回溫,那個也是吃電怪獸,要做TAB之前先盤點設備的原始設計,我認為這才是確實有效的做法.規範是一回事,但也不過就是個參考,真正把耗電降下來才是正道.
2018年11月26日 星期一
空汙可怕
從民進黨上台,堅持反核的能源政策終於成真,後來因為缺電的關係,把核能電廠美其名再轉,事實上就是開核電來補綠能,反正不管硬坳活掰,這種政策基本上是鐵了心要幹,但是這種空氣品質,這種能源政策,這種後果,老百姓會沒感覺嗎?
空汙對健康很傷,對觀光很傷,對岸近幾年大力推動環保,習近平曾在公開講話中談到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一個領導人的遠見對國家的發展是很重要的,如果為了經濟,卻將安身立命的環境都破壞光了,那麼有錢沒命,最後因為環境的破壞而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這樣的經濟發展有意義嗎?
現有的發電方式中,我認為綠電是最糟糕的,又貴又爛,可是很多人當寶,認為這是未來的新能源,但是在我看來,這種能源實用性很差,過過環保人士反璞歸真的荒野生活有浪漫性,電燈忽暗忽滅很像60年代農村的純樸,但是用在分秒必爭的工商業社會,這種能源簡直是胡搞.
從輸出來講,綠電的原料不受控,不管是水力,風能,太陽能,台灣的水力資源除了幾座水庫,沒有多餘的水力可以發電,日光跟太陽能受限於地區,可以開發的也不多,可是現在的民進黨政府,為了貫徹反核的理念,不斷的硬幹,這種電擊式的施政,有可能直接將台灣的電力系統跟人民健康直接KO.
綠能完全無法滿足全年不斷的發電要求,在去核之下,只能多燒石化燃料,就是媒,油,跟氣,只要綠能沒有,就得靠石化燃料補上,18世紀的英國跟70年代的美國,因為工業發展的關係,空氣汙染都非常厲害,因此有了製造業外移的趨向,把高汙染的產業往落後國家搬,同時大力發展核能技術,環境治理好,又可以用觀光來賺錢,這是歐美國家的政策.
反觀台灣,98%的能源必須進口,又是代工大國,代工是為了經濟發展,但是經濟發展需要很多很多的電,偏偏台灣能源又缺乏,但是能源的選擇有限,就上面那幾種,沒電沒經濟,沒民生,這是非常現實的問題.
選擇有限就必須聰明選擇,從有限的選項做出好的決定,可是我認為執政當局卻選了最笨的一條路,因為非核政策,必須多開很多火力電廠,這兩年的空汙這麼嚴重,就是這種政策的後果.
人生中,想像是美好的,想像也是恐怖的,存乎一心,對於美好的一面,面對資源的枯竭,以及無窮無盡的太陽光跟風能,用這種能源來發電是美好的,對核能來講,只要一想到萬一爆炸,以及萬年的半衰期,這種能源在想像中是恐怖的,但是現實中,俊男美女的結合經過生活無情的磨練,終能善終的又有多少?
這兩年空汙的嚴重應該遠超乎反核者的想像,所謂的美好在大自然中是不存在的,大自然自有定律,春夏秋冬,日夜變化,完全不受控,這種沒有穩定性的能源完全沒有做為基載的條件,對一個必須24小時供電的社會來講,綠能一天能夠運作的時間就是區區幾小時,其他時間自動休息,如果現在是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農業社會,或許有機會做為輔助的能源,但在分秒必爭的工商社會,這樣的能源很差.跟當初的美好想像落差巨大.
至於核能,我一直認為這是未來的能源,但是難搞的輻射線跟半衰期,以及高昂的造價,技術上的困難,讓他非常難以接近,供應商就是那幾家,這個也代表了蓋核電沒什麼議價空間.尤其在台灣的外交困難之下,說穿了就是美國,美國人做生意是看人做的,軟的就多拿一點是慣例,這中間有沒有利益輸送是天知道,這是國家級的交易,也變成反核方不斷攻擊的焦點,以核四廠一部機組197萬KW來算,一小時產值就有將近400萬,一天發電量產值將近1億,這是一般老百姓做一輩子都很難賺到的錢,只要有1,2%的回扣,錢一輩子都用不完了,真的有沒有黑幕應該大家都會很懷疑,尤其在台灣現在的政治環境下.
這篇文章寫了20天,從起頭到現在選舉也選完了,國民黨大勝而民進黨慘敗,人民用選票唾棄了反核的民進黨,我認為這是正確的方向,以我的認知跟了解,我是反對用再生能源的,那不過是一種噱頭,因為任何產生電力的系統,我認為穩定第一,而再生能源使用的原料,風力跟太陽光,在人類滅亡之前,應該永遠都不可能穩定,不穩定輸入就代表輸出不穩,又貴又不穩定,怎會是一個好的能源選項?
台灣有不少的山脈,只要找到好的點,隨時都可以登高遠望,但是在現在這種情況下,登高看到的是山下的霧霾,非常的可怕,事實上,空汙對經濟跟健康的影響非常大,有時候我們每每說要拚觀光,觀光的基本要件就是要山明水秀,山不明水不秀就直接把觀光ko了.空汙對健康更糟糕,每天空氣這麼差,不生病都很難.
已核養綠公投已經過了,為核能電廠除役日期創造了條件,可以不受法律的限制強制除役,應該趁這個機會,把核能電廠重新啟動,有條件的話甚至多蓋幾座,學韓國一樣,然後把燃煤慢慢退役,未來20年,或許核融合能成功,那麼整個能源就沒問題了.
總而言之,能源大國都能很富庶,因為能源是一切之本,解決能源就解決了百分之80以上的事情,現在台灣的能源搞得亂七八糟,對各方面的影響都極差,反核是一種社會運動,但沒辦法當飯吃,如果今天能源的費用非常低,低到幾乎零成本,那麼對於民生的幫助有多麼的巨大,反核的人真的要好好想一想,不要一直堅持這種沒意義的幻想,早點懸崖勒馬比較好.
2018年9月15日 星期六
以核養綠太保守
台灣除了水力以外,能源都是靠進口,太陽能板跟風能可以提供的電力在全世界平均值來講,可以提供的電力就是個位數,原理很簡單,能源密度太低了,簡單講就是占用的地方很大,但是可以提供的電力很小,所謂的密度就是重量除以體積,那能源密度就是可以產生的能源除以占用的體積,能源密度一低,國家大而人口少,空地一大堆就很OK,但台灣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
這個衍伸出來的就是必須用很大的地方才可以取代原有的能源.當非核家園提出,很明顯就是政治動員,很不幸,太多人相信真的有實施的可能,但是我可以斬釘截鐵的賭200份雞排,那是不可能的,一瓦電的產生跟利用除非磁學跟電學和物理學重寫,不然什麼發電的方式可以產生多少電力跟他的物理特性是固定的.
我找了一個數據,一克的鈾235完全分裂的能量和2000公斤石油或3噸重的煤炭產生的能量是一樣的,想想他釋放的能量跟所佔的體積,就知道說他是多麼好的能源,可是我們的政府卻用最笨最蠢的方式把這種能源廢棄,用最不可靠的太陽能跟風能來替代,以台灣這種地狹人稠的環境,以及沒有能源的狀況下,這是極大的錯誤.這麼小的體積所產生的廢料也極少,核四的廠區就設計好了可以放40年廢料的空間,即使說半衰期長達萬年,但那又如何?瓦斯會斷氣,會排碳,燒煤也會空汙排碳,太陽能跟風能根本不能做基載,經濟會衰退,德國就因為電太貴,很多企業出走,窮人甚至在冬天沒有足夠的錢可以取暖.
對大部分的老百姓來講,去理解這些科學有其困難之處,因為社會結構的組成是金字形的,底層的人每天必須用盡力氣為生存而奮鬥,叫他去理解電的產生跟運用有其難度,但在選舉結構上,每票等值的結果這些人最多,前兩天我看一個政論節目,一個媽媽盟的女生上節目談非核家園,按照我對她說話的理解,非核家園是不可動搖的堅持,是多年努力的結果,是必須堅持下去的,那麼在選舉的票數上,這種人是占多數的,畢竟非核家園是很多年的理想,現在有一個叫民進黨的政黨願意去推動,願意去執行,它們當然非常開心,可是,很多人都想致富,像巴菲特,比爾蓋茲那麼有錢,但現實是夢想成真的機會很小,如果你不去把該懂的搞懂,研究給它透徹,那麼我可以講,夢想成真的機會是零.
其實在台灣現在這個環境,懂電跟知道電到底怎麼產生的人搞不好連5%不到,大部分人對能源的理解是電視,網路或是媒體報導來的,大部分的人不懂電,但是人都怕死,聽到核能會爆炸,會輻射線,廢料萬年不化,這種這麼可怕的能源怎麼能用?政治人物為了選票,再加碼推波助瀾宣傳一下,這種對可怕能源的印象就再也變不了,核能被打成萬惡不赦的惡鬼.
我不信鬼神,可是我怕,為什麼?我們所能理解的知識來自於各方面,來自於生活經驗,我記得 第一次見到死人是國小一年級還是二年級的時候,上學途中一個車禍的死者躺在路邊,口鼻冒血,那麼小的年紀對生命的體會完全沒感覺,只是覺得奇怪,怎麼有一個人躺在那邊還全身是血,一動都不動,隨著年紀漸長,經歷日豐,才知道生命很難一帆風順,生老病死本是循環,可是當人的最後旅程最終是一縷輕煙,對實見實聞更有幾分自信,就知道這世界其實沒有鬼也沒有神,鬼神是住在人的心中,當你的心變魔,鬼自然生,當你的心含有慈悲,神自然有,一切只在轉念之中.
我曾經有一次在親人去世後所辦的儀式之中,問一個辦過無數場誦度法事的師父,說世上有沒有鬼,他有沒有親眼見過聽過,他很肯定跟我說沒有,以他的職業來講,見鬼的機率應該比一般人更高,但他沒見過,事實上我不只問過一個,那麼為什麼我們要辦這些法事去誦度亡者,這些法事也要花不少錢,為什麼要做這種無意義的事?其實這是法事不是誦度亡者,他是安慰活者,藉由這些儀式,讓活著的人相信亡者已經安息,往西方世界享樂,無病無痛無煩惱,那花這些錢KPI要怎麼算,根本就不能算對吧?可是大部分的人只要財力許可,還是願意藉由這些儀式,麻痺自己沒有對不起家人,給家人最後的愛,愛是沒有邊界,最大包容,付出不求收穫的對吧?生也難,死亦不易對吧?
能源這種東西的意境是產業,人每天都在消耗能源,如果你用哲學或是生命的觀點來看,核能這種東西是不道德且危險的,威力大的可以毀滅世界, 小的可以殺死數十萬人,是可怕的,就跟我們心裡面的鬼神一樣,這樣的訴求是道德的,可以得到很多人的認同,不然這個世界不會有那麼多的宗教,那麼多的神話.
神話必須基於道德的正當性,必須基於人的善良,不是基於科學.有些人失戀了,生意失敗了,人生不如意,尋求精神上的慰藉跟支持,這在科學上無藥可醫,你要在某個領域得第一名,在科學上來講就是每一件事都到位,都做對,所以太空人的選拔很嚴格,運動員沒有一定的天賦就算再苦練也沒機會發光發熱.明明是競爭力不夠,可是藉由精神的鼓勵,讓你相信你是可以的,於是你放下傷痕,放下痛苦,繼續再拚,追求夢想成真的一天.
非核家園在道德上是合理的,是可以打動人心的,可是對不起,就像我堅信世間沒有鬼神,如果要用宗教情懷去處理科學問題,夢想沒有成真的一天,因為科學的選項是有限的,沒什麼包容性,你感冒了醫生不會開胃痛藥給你吃,也不能這樣開,不然無效.台灣的能源選項有限,用道德的訴求來打動選民行的通,林義雄就是這麼幹的,當初被他及民進黨打動的選民也是這麼相信的,就像我們來辯論這世間到底有沒有鬼神,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沒完沒了,這個問題如果去問柯文哲,見過那麼多生死跟處理那麼多生死的醫生,答案一定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如果他要選票的話.民主就是不能打破別人的相信才有票,不然請人念一場法事也要花錢,開勞斯萊斯的師父信徒那麼多,慈濟的信徒那麼多,不但犯眾怒,搞不好要逃到外星球才能生存.
也因此,若不是非核家園是基於道德訴求而不是科學,執行起來也不會那麼困難,棄很容易建很困難,幾千億的核四投資打水飄無所謂,但再生能源跟不上,也不可能跟上,用愛發電跟用肺發電更是愚蠢,現實世界中不會有阿拉丁神燈的巨人跟西遊記裡法力無邊的孫悟空,現實就是再生能源做不起來,補不起能源的缺口.
按照經濟成長模型,燃煤電廠必須蓋好蓋滿,不然肯定缺電,台灣就算全島風車插好插滿,太陽能板也鋪好鋪滿,再想辦法與海爭地,多弄一些海埔新生地,能源還是沒輒,只要天氣不配合,就得用傳統能源吸好吸滿PM2.5,台灣的選民很可愛,很包容,但是其實也滿笨,當然,少數支持核能的人是政治上的少數,沒有選票的市場,我們支持核能不是基於私心,是基於我們對科學的相信,因為他不是新玩意,世界上第一座核能發電廠1956年就在英國運轉了,按照維基的資料,到2012年,全球有435座核電廠在運作,經驗值很多,核電廠也還沒把世界毀滅,那台灣先進的核四廠拿掉是什麼道理?對岸運轉中21台,在建26台,我們台灣人比大陸人更怕死嗎?
黃士修是臉書知名的核能流言終結者創辦人,年輕才俊,也常上節目跟民進黨辯論能源政策,這次跟一些同志發動以核養綠公投,被忠犬會技術刁難,絕食抗議,我非常佩服,台灣就必須有這樣的人為我們的國家努力,希望他好好保重身體,台灣現在是烏雲蔽日,但守的雲開見明月,但我們堅信,核能才是台灣未來能源最重要選項,希望他撐住,加油,撥亂反正就靠我們了,黃士修加油.台灣加油.
2018年8月29日 星期三
滿溢式蒸發器和直膨式蒸發器冰水主機
如果你看不懂冰機的KW/RT跟NPLV是什麼意思,看型錄也可以,出來的數字越低越好就對了,因為他是做一噸冰水需要多少電的數字,這樣就容易理解了.
回到前提,壓縮機本身必須提供兩個要素,一個是提供揚程,一個是冷媒流量,但是不可壓縮冷媒液體,不然會造成機械上的損壞,因此在蒸發器的設計上,希望有最大的熱交換效率,又希望不會因為冷媒蒸發不完造成液壓縮損壞壓縮機,必須設計一定的吸入過熱度來平衡兩者的設計,這中間靠的就是膨脹閥的過熱度設計.
回到蒸發器,冰機用的是殼管式蒸發器,想像一個情景,如果要交換流過的水跟接近完全是液態的冷媒互相做熱交換,另外一個是水跟半液半氣的冷媒做熱交換,哪個效率好?同樣體積之下,液態交換的效率比液氣狀態的效率好的多,所以國外的主機在很多年前就是滿溢式的設計了.很多業主並不清楚這些設計的問題,但是就是知道進口的主機比較省電,其實是因為進口的主機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採用了這種滿溢式蒸發器的設計,效率當然好的多.
實務上滿溢式蒸發器跟直膨式蒸發器設計的主機,效率大概差3成,簡單講就是電費差30%,那是很大的一個電費差距,所以如果你們家的主機還是直膨式蒸發器的設計,早早換掉比較省電,輕鬆就可以省下3成的電費,這是我這篇文章主要要表達的目的.
那要怎樣判斷直膨或滿溢,你還是需要一些冷凍空調的知識,看懂機器上的膨脹閥形式,才可以判斷出來,基本上大型主機200噸以上都是滿溢式設計,採用直膨式設計的主要是國產機種,如果看不懂,就找人來幫忙判斷,這在很多中小型廠都是這樣,痛一次直接把主機換掉,這樣子基本上還是划算的投資,給大家參考一下.
2018年8月5日 星期日
自己車自己修----換冷卻水泵
2018年8月1日 星期三
為何要潑漆?意識形態能治國嗎?台灣電力問題新解
多麼幼稚的行為啊?老蔣死了多久了?潑了他的銅像,就象徵正義會來到嗎?潑了他的銅像,歷史就有辦法改寫嗎?還是潑了他的銅像,就代表自己血液裡的血緣完全跟漢族沒關係,跟中華文化完全沒關係?潑了他的銅像,毀損公物,會有助於這個社會和諧共生,還是潑了銅像,會讓自己名利雙收?所以必須要這樣的行為表達自己的訴求.
媒體並沒有清楚披漏這些人的身分,可是我想問的是,跟這些已死的人糾纏不清,跟過去的歷史糾纏不清,會讓台灣更平和,更進步嗎?蔣的歷史定位如何史學家自有定論,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現在我們還在利用兩蔣賺錢呢?觀光客來,對這位曾經中國一號人物的歷史人物,二次大戰遠東區的最高統帥,帶領中國打贏日本,開羅會議四巨頭之一,避退台灣帶領台灣經濟起飛,引進憲法避免共產黨赤化台灣的人,有必要這樣對待嗎?他是台灣的資產還是負債應該很清楚,這些年輕人有考慮過嗎?
我更懷疑的是,這些人的動機是什麼?執行的背後有沒有人教唆跟指使?我們很清楚的知道這些年輕人都是相信民進黨宣傳,相信民進黨價值的人,這件事的背後是誰指使的?還是說這些人就是吃飽太閒,太無聊,去潑漆爭取曝光,反正現在民進黨執政,對過去的歷史是抱著全面否定的態度,毀損公物也是小罪,沒什麼大不了就幹了,年輕不留白嘛?
蔡政府執政以來,很多的套路根本就是把台灣往死裡打,兩岸政策就是最失敗的,大陸現在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用市場角度來看,哪個國家不跟他往來,台灣跟大陸同文同種,世界第二大市場就在旁邊,不想辦法跟他搞好關係,多做一些生意來活絡經濟民生,反而一直搞一些動作來卡交流跟互利.做生意的人自己要把客戶殺死,這是哪門子套路?以前農產品可以過去,賣個好價錢,現在沒了,我有朋友就在嘉義種鳳梨,跟鳳梨酥廠商簽約契作,就如新聞報導的,以前大陸客來,一盒一盒鳳梨酥往大陸帶,鳳梨收成了一個好價錢賣了,賺錢賺得笑哈哈,現在呢?被搞死了,不想種了,人工難請,價格又差,種了不敷成本,這就是最明顯的例子,自己把自己的客戶殺死,天底下有這種治理邏輯真是太妙了.
另一個邏輯很奇怪的是台灣價值,很火紅的柯文哲說是清廉勤政愛鄉土,其實我認為那是屁話,每一個要從政的人就應該這樣不是嘛?以前經國先生在的時候貪官多少?現在貪汙總統到處趴趴走,三天兩頭寫文章批評時政,叫旁邊狐群狗黨幫他弄特赦,蔡英文處理了嗎?蔡總統的台灣價值是什麼?蔡總統的台灣價值就是空無一物,三言兩句都加一些台灣的名詞進去,誰都聽不懂.
民主社會的總統其實很難幹,因為選舉的辦法是相對多數,我用一個最簡單的數據來說明,假設一個選舉中合格的選民是1000萬,投票率6成的話,1000萬裡面只有600萬人投票,如果兩個人出來選,其中一人拿到600萬裡面51%的票,另一個拿到600萬裡面49%的票,得51%的這個當選,因此算一下,1000萬裡面600萬出來投票,600萬裡面51%的票是306萬票,306萬票佔全部合格選民1000萬裡面就是30.6%,所以民主國家就是30趴總統.由30%比較有支持的出來治理全部100%的所有事物.
1000萬裡面沒投你的694萬人肯定不是非常支持你,所以不投票,那麼也可能反對你,那麼做為一個國家的最高元首,在處理1000萬的人事物時,是實現政治承諾,只滿足當初投給你的300萬人,還是要考慮全部1000萬的共同利益?個別事件不談,在各種有關國政大方向的方面,如果你不實現對這些支持者的期待,300多萬人很多就會跑掉,另外這些接近700萬的人,本來就不支持你,你再搞下去這些人更討厭你,民進黨最致命的就是拿著台灣這塊招牌用很簡單的愛台灣跟不愛台灣做分化,反正只要拿到死忠30%的票就搞定,結果就是現在的狀況.這個就是意識形態治國.
意識形態治國還有一個案例,從北農總經理吳音寧的聘任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因為根正苗紅,所以可以從一個鄉公所的小秘書直接躍升年薪250萬的總經理,不是要轉型正義嗎?不是要健全農產行銷,結果農產品盛產搞得農民慘兮兮,台灣農產品出口最近的路被自己切斷堵死,很多農民都支持民進黨,這下子原本支持你的300萬搞不好又跑掉幾十萬,所以不管哪家民調做,蔡英文的支持度就是20幾趴,這是科學的.
至於台獨,基本上就是美國人最想要的,現在搞台獨的那些人,哪幾個沒有美國背景?台灣不統,美國最爽,因為為了防禦台灣,我們就要買更多的武器來自衛,一年GDP 3%的國防經費就是幾千億,軍火生意是國家級的生意,也是最好賺的生意,台獨繼續喊,武器繼續買,中間有沒錢可賺?賺走的是誰?沒有繼續這樣搞哪有錢賺?愛money比較實際,只是他用愛台灣來包裝,台灣批美的很少,民進黨內批扁的也很少,說穿了,有錢能使鬼推磨,台灣幾十年來的政治深受美國影響,這是大戰略的部分,美國武器出口是要經過國務院的批准的,世界級的生意,政治人物選舉要錢要經費,沒有資金支持根本搞不下去,天下烏鴉一般黑,幾十年來國民黨的人應該A了不少,阿扁當初執政搞出鐽震案,也是想吃這一塊,不然以法律來看,如果阿扁阿珍兩夫妻把帳冊拿出來,要死多少人?不然一個貪汙犯可以這樣?拿了魔鬼的錢,早晚被出賣,誰是天使誰是魔鬼選民分的清嘛?
再來談談台灣的電力政策,對於綠能台灣只有一條路,那就是海洋發電,除了海洋發電,風力跟太陽能我認為都不行,海浪的潮汐發電相對比較穩定,只是技術上要克服的難題很多,但是比起時有時無的太陽能跟風能,蔡政府把這個變成施政方向我認為完全錯誤,傳統火力的電廠只要來源材料穩定,就可以穩定的發電,太陽能跟風能完全沒這個條件,光這點我就認為蠢爆了,台灣出現大風車跟太陽能板是10幾年前的事情,累積下來的經驗應該也夠,實驗搞搞看可以,大規模弄下去參考大陸的案例最實際,大陸現在已經開始在廢風廢太陽能場,因為大陸之前曾經是全球投資風能跟太陽能最多的國家,他們的國策是用投資拉進增長,大規模的投資綠能,可是人家是弄在偏遠無人煙的地方,我們是要弄在地狹人稠的地方,他方之石可以攻錯,光這樣就錯得離譜.火力全開就是空汙全開,到處烏煙瘴氣,當空氣混濁能見度就不佳,站在城市看不清遠處山頭的綠,站在山頭看見底下城市空氣一片混濁,政府還說現在空氣品質越來越好,真是騙鬼不吃水,瞎扯一通.
對岸就不一樣,當他們發現這個錯誤,果斷的停止這個政策方向,所以最近大幅調降對綠能的補貼,改興建核能電廠,2030年前要蓋超過100座,技術上完全自主,這點台灣連車尾燈都看不到,核能才是真正的綠能,所以大陸自己有技術後就自己搞,你說他們錯嗎?幾十年前大陸就知道要滿足自己國家的能源需求必須採用核能,經過幾十年努力,他們的技術早就不輸歐美,這點台灣人理解嗎?
所以我覺得,我們可以跟大陸買電,現有電廠不要再蓋當備機,從台灣海峽拉幾條大電纜過來,台電轉型成售電跟管理電網公司,當然,兩岸一家親的前提是必須的,血肉相連也是應該的,共同抵禦外侮,那麼台灣要變成山明水秀的好地方,我認為的台灣的價值是山明水秀,人間仙境,兼容自然保育,先進製造科技,完整中華文化的宜居宜活好國家,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每天出門就要面對空汙,呼吸都不好了生活怎會好?
與敵人相處最好的方式就是多理解多包容,冤冤相報何時了,中國人的智慧不就是這樣嗎?像現在這種搞法,台灣是不可能有未來的.
2018年5月18日 星期五
蠢到爆的非核家園能源政策
台電有一個即時供電資訊網,上面清楚的標示了什麼機組用電量多少,供給量多少的資訊,以及現在整個台灣的電力備載容量有多少,一目了然,清清楚楚.
很明顯的,因為核能的停轉,再生能源腳步跟不上,電力缺口全由燃煤補足,這樣搞下去,電力不足成為常態,空氣品質不斷惡化,蓋一個電廠不是一天二天的事,放著蓋好的核能電廠不用,把整個台灣搞的烏煙瘴氣,老百姓的健康受到明顯的危害,這是哪門子的鬼政策?
另外,在政府的空氣品質監測網上,也有清楚標示空氣品質的數據,台灣各地的空氣品質都在上面.但是很奇怪,怎麼沒有海上的監測數據?其實我有一個疑問,如果環保署夠專業,應該也要標出海上的監測數據,不然你說台灣的空汙是從大陸飄過來,境外汙染佔30%,那數據呢?怎麼證明30%是境外汙染?
用一個冷卻水塔的運作原理來解釋,水塔就像一個大型的水洗塔,會將經過水塔的空氣裡的汙染抓下來,水蒸發過程中會跟灰塵結合,蒸發的速率跟溫度和壓力有關,那個叫蒸氣壓,不同溫度有不同的蒸氣壓,同樣的,營造工地灰塵控制也是靠灑水.
台灣跟大陸隔著海洋,海上蒸發的水氣會將很多很多的灰塵洗下來,如果飄過來的灰塵不到30%,只有低於這個數字,那就代表國內的汙染遠比政府宣稱得來的嚴重,政府作假美化了數字.欺騙了人民.不去做這種監測,或是監測到數字不願公布,那就是背叛人民,背叛國家的行為.
另一個數據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少的笑死人,發電量跟裝置量要看天吃飯,以台電公布5/16號中午16:30的發電數字來看,太陽能利用率從最低6.7%(東勢新伯公)到最高26%(永安鹽灘地),風力最低0%(石門場)到最高32.5%(海洋竹南),假設供應你家的自來水最低供應量一下是0%,一下是3成,有時候又是5成六成,請問要怎麼生活?電難道不是同樣的道理嗎?
從技術層面看數字,正中午太陽最大,裝了1500kw的太陽能板沒有發出1500kw,可能角度不對,玻璃太髒,太陽不夠大,傳輸損失都可能是問題,數字會說話,這種數字代表這種看天吃飯的能源第一不穩,第二是根本沒有宣稱的發電能力.
以這種觀點去看,民進黨還要硬推,拿人民的錢去搞這種笨蛋能源,有時候看政論節目,民進黨的徐佳青副秘書長,夸夸其言說為了下一代,為了核廢料,所以必須堅持的走下去,牽拖境外汙染,牽拖機車太多,就是不講自己的知識不足,我覺得這些名嘴或是政客,有種就拿自己家裡電費單來參考一下,搞這些東西除了禍國殃民,能源問題有那麼困難嗎?第一穩,第二便宜,第三汙染少.安全問題是可以控制的技術問題,簡單幾句話就搞完了有那麼困難嗎?
以前反核運動剛起的時候,非常非常多人的參與,把核能講到多恐怖多恐怖,核廢料幾萬年都沒辦法處理,多恐怖是假的,核廢料沒辦法處理也是假的,曾經發生的核事故都是人為因素,即使發生了,對人命的傷害有限,福島,三浬島,車諾比爾到現在損傷的人命肯定比肺癌少,看看現在的空氣多差,但是很奇怪就是那麼多人相信這種能源政策必須執行.
人性是這樣,每個人都有求生的需求,因此有資源的需要,台灣的核能在過去的1.20年被嚴重的污名化,變成科學怪獸,一旦發怒,會將周邊完全吞沒,根本就是誇大其詞的說法,電廠的設計有層層的安全設計把關,比家裡的電路設計安全起碼安全100倍.為什麼這樣講,家裡的電器從台電外線進來以後,就是用所謂斷路器把關,電流過大就跳脫不會起火,可是使用者的行為是不受規範的,大部分的人也沒有受過專業訓練,因此每到冬天,就一堆電線走火把房子燒光,人燒死的悲劇產生,可是電廠不一樣,要把電送出去起碼幾百道sensor在感應跟保護,一個不對就停機.找出正確的問題解決後再啟動.一般電廠設計都是這樣,核能電廠更不在話下.
電廠裡面所有的設計跟用料都是又粗又勇,跟家裡的用料是天壤之別,真正有地震往電廠跑保證比家裡安全,操作方面也是層層規範,比起家裡安全百倍以上,可是經過政客或是無知之人的宣傳
散播,這麼好的能源不用,偏偏去搞這種低專業度,低能源密度的太陽能跟風能,然後讓國家的能源搞得捉襟見肘,電價必然漲,然後供應又不穩定,這有多麼笨.
以前馬英九執政的時候,迫於壓力,把應該啟動的核四封存,馬英九是學法律的,肯定不懂電,所以他的決定很多是看風向,很多人吵就看聲音大不大,太大了就順應民意,就這樣鑄成了大錯,蔡英文更慘,錯了都不知道一路硬幹到底,林義雄一絕食她就軟了,林義雄是政治受難者,不是核災受難者,立場根本就不對,可是他老兄把自己當神,有一大票的信徒,天天吵天天鬧,搞環島搞絕食,就這樣把台灣綁架.
每次經過位於台二線海邊的核四,每一次每一次,就覺得台灣人越不懂越大聲,以前孫中山推翻滿清,改造中國要用德先生跟賽先生,德是民主democracy,賽是科學science,能源是科學問題,台灣的核電廠用了幾十年,拿掉任何一條人命嗎?像現在這種火力全開的搞法,每天空氣差到這個樣子,然後還要繼續?什麼乾淨的媒?什麼超超臨界機組,騙人在不知道,自欺欺人何必這樣?科學問題用民主方式處理,那跟以前風不調雨不順就拜神拜天地有什麼差別?
10幾年前反核運動開始起來的時候,執政者的態度就不對,我還記得當初張俊雄幹行政院長宣布核四停建的時候,他的依據是什麼?他只說那是對全民負責的決定,真是TMD的有鬼,工程會延遲就是這些政客搞來搞去,規格定不下來,國外的利益團體拼命遊說,蓋一個房子一下子說要西式,一下子說要中式,房子蓋的好才奇怪,就跟我們現在的高鐵一樣,先是歐洲系統,弄來弄去最後變成日本系統,
自己沒有技術,買東西又怕吃虧,到最後工程就會延遲.因為很多系統都是專用性的,以車子來比喻,賓士的零件要裝到BMW肯定裝不上,立法院裡面立委背後都有利益團體,拿國家的資源買東西,核四開始蓋是李登輝,他老兄是怎麼治理國家大家心裡很有底,所以核四就有聯合國搞法,大家都有獎,這個也變成反核的火苗.
其實大家都知道原廠機油最貴,外面一瓶200,原廠一瓶600,那些油還不是石油商配的,改個認證多賣3倍價錢,每個系統專業分工並沒有什麼錯,可是你就知道,看廣告買東西能有宣稱50%的功效算偷笑,以科學來講,設計到哪裡,性能表現就只能到哪裡加一點誤差,可是廣告就不一樣,現在政府在推再生能源的套路就是先抹黑核能,再吹捧綠能,再加一個感情的訴求,結果現在大部分的電都是燒煤,貍貓換太子,大家再來PM2.5吸飽吸滿.完全詐騙集團的套路.可是現實是殘酷的,電沒有就是沒有,生不出來就是生不出來,數據會說話.因為設計到那裏,性能就到那裏.完全沒有混的空間.
美國車子很便宜,售價大概台灣一半,可是人家的收入是我們的兩倍,但是電價差不多,從這個觀點去看就是美國電力公司都是民營,為股東負責,能賺盡量賺,台灣的電力政策是國營,以照顧大部分的老百姓生活跟促進工業發展為政策目標,台灣電價是世界第三低,這是很厲害的,設備是別人,原料也是別人的,靠管理跟經營還能做到這麼低,真的很了不起.
可是在政客的眼中,台電是腐敗,貪汙,管理功能不彰,經營效率低落的大恐龍,非把他拆散打亂,讓電力自由化,想法很棒,但是站在一個消費者的立場,電就是電,便宜乾淨又穩定就是好電,之前再生能源都是台電在自己幹,帳簿翻起來,台電內部對於綠電的滿江紅赤字一定是很頭大,法定盈餘做不到會被修理,員工福利也會被削減,可是時勢如此,世界潮流如此,長官又要求,只好硬著頭皮買一些裝置藝術加減裝交差.
沒想到民進黨上台,吃了迷幻藥,裝置藝術越搞越多,還訂了一大堆喪權辱國的保證收購條約,國外一度風電收1.2塊,來到台灣一度收4-6塊,因為台電搞了核四已經沒錢,換外國廠商來搞,然後一堆外國廠商簽了約,拿未來的售電收入來跟本國銀行貸款,空手套白狼,以歷史資料來看,像我們前面講的東勢場太陽能,銀行的金融風險你看多大?
台灣地狹人稠,根本不適合發展再生能源,我認為再生能源適合在地廣人稀的地方,或是配電線路難以到達的地方,電要配送就要拉電桿配電線,這是很多的成本,如果有太陽能板或是風機可用,搭配儲能就可以發電自給自足,像美國中西部,澳洲,中國某些偏遠的區域,全球很多地廣人稀,自然條件又充足的地方.
充分利用地理環境來運用,省去集合式電廠花大錢建廠配線,維護線路的成本,台灣這麼小,人口這麼多,耕地又這麼少,颱風又多,學人家搞再生能源,根本就搞錯方向,前面錯誤的投資就當實驗,交學費,結果不是,加足馬力往懸崖衝,總共要投資兩兆,看看發電效率,抓50%的話就是虧一兆,老百姓的錢,結果年金改革一年省幾百億,這是哪門子的套路?
總而言之,電不難懂,電就是乾淨,安全,便宜就好,核能真的很好,核廢料佔的體積不大,這世界很大,跟朋友關係好就不會難處理,執政者真的要醒醒,少談德,多談賽,給人民一個乾淨,安全的空氣跟環境,給工商業一個良好發展的機會,不要繼續再錯下去了.
2018年4月16日 星期一
物理式水處理的好處
但是整個加藥處理的狀況其實並不理想,第一是毒性二次污染的問題,以一個一萬噸的系統來看,一年加藥的數量可以高達一萬公斤,這些化學藥劑無法蒸發,隨著系統流入汙水系統,增加汙水系統的負擔,這些藥劑主要有有機磷酸鹽,共聚物或硫酸,磷酸鹽,鋅鹽,鉬酸鹽,苯莝類,氯系,硫酮類,胺鹽類,界面活性劑, 聚合物等.
弊害有哪些? 磷酸鹽易造成河川優養化, 分散劑的污染使河川混濁不易清澈, 使用成分複雜且太多,不利於生態環保,排放水有明顯二次汙染公害問題, 排放水(COD)處理費用之負担。化學加藥又有一定的工安危險性。
第二個缺點是使用性方面傳統的加藥不符合空調冷卻水水質不穩的特性:(1).主機負載變化,影響冷卻水濃縮倍數。 (2).保有水量小,緩衝小,水質變化大。受環境、用水量、系統負載等變化需做經常性的用量調整。這個是什麼意思?傳統的加藥用加藥泵定量加藥,所以不管冷凍負載大或小,太陽猛或弱,排放多或寡(受導電度計控制),一律定時定量打藥,造成的情況就是水中藥品濃度忽高忽低,處理效果也就不穩定.
第三是操作要求方面,傳統的加藥可能不符合設計的考量及業主的操作期望,因為 使用的藥品多樣且複雜,操作控制不易,業主不易學習了解, 藥品多且不能混合使用,故需要較多的硬體設備(如加藥泵),所需空間較大, 藥品類多,儲存及管理問題較多(尤以申請ISO14001認證時,會有諸多麻煩產生) , 水質分析及監控設備為必需條件,否則成效風險大,水質操作極限低,節水能力有限(濃縮倍數4~5倍) 等.
第四是所需設備方面,傳統加藥所需設備較多且複雜,業主不易熟悉及學習, 每一系統就需2~3台加藥機及藥桶分別打不同藥劑, 硬體設置及維護成本較高等.
2018年3月29日 星期四
看不見的才難學
我曾經在很多工作的場合看過乖乖,意思是希望機器不要發脾氣,莫名其妙的不工作,放幾包乖乖在那邊希望機器不要發脾氣鬧罷工.
事發後一些反核又要用電的人士又發表一些奇奇怪怪的言論,說你看吧,核能就是這麼危險,萬一真炸了,那是生靈塗炭,禍延子孫千秋萬代的事情,為了我們的孩子,為了將來,核電一定要完全廢除,一旦出事真的一切都完了.
這些年來,類似放乖乖的行為不斷的在各個領域出現,有人危言聳聽,不顧一切以鬥倒對方獲取選票利益為目的,也有人嘩眾取寵,利用網路,媒體帶風向,甚至利用手上的權力,吃乾抹淨,不顧老百姓民生安危,想要將權錢一把抓,以利永續執政,藉以獲取個人及政黨的榮華富貴.一大堆背離常理的事情不斷在台灣出現.
這些年來,擁有洞察能力,精準判斷的人越來越少,做官的不像官,沒擔當沒專業,做百姓的不像百姓,打糊塗仗,泥巴仗,隨便幾句就給騙走,不願意面對事實做改變,搞到自己兩面為難,處處受阻,除了困在這個小島上坐以待斃,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是什麼摧毀了這個國家?答案是西方的民主制度跟資本主義,以致像這種單純的技術問題可以將一個國家的能源供應搞到不生不死,整個社會焦躁不安,寸步難行,或許一個下午就可以處理的技術問題演變成一場社會,國家,全面鬥爭,全無共識的境界.這個國家顯然無力前行.
如果你懂編碼,或是你懂自動控制,就知道這樣的小跳機只是整個系統保護的一環,在試車階段,這樣的跳機跟調整是常見的,電力性的信號去控制或監督機械性的壓力,溫度,流量等類比值,一個電廠我估計應該有一二百道的保護程序,試車階段就是慢慢調整,中間不順機器就要停下來.
但是我們整個社會沒有這種共識,一定要無限上綱,於是反核的,擁核的,民意代表,官員就開始大亂鬥,文件來文件去,檢討來檢討去,花費巨大的成本來處理一件單純的技術問題,這就是我講的民主害了台灣.每個人都好像是專家,檢討來檢討去,這種問題回到基本面就是一個這麼複雜的系統一定要有容錯的空間,設計上也一定是如此,自我保護啟動,民意代表背後的選票決定了他必須是哪種型態,沒出來叫幾聲不行,這樣的民主是非常糟糕的,民主很好,但用錯地方就很糟糕.
另一個是資本主義,請問現在的公司有哪一家沒定KPI的?定KPI可以,但是定得不好很剝削就很糟糕,舉個例子,公司為了營利,每個業務定一個月500萬業績額,每個人每天的時間都是24小時,於是拼命弄,背後的意義就是錢,滿足股東跟老闆的最大利益,現在幾乎只要稍具規模的公司都在各個領域定出一大堆的KPI,台電等於國營公司,一個指令下來只能執行,這種為了利益最大化搞出來的東西,是資本主義的幽靈,台電現在一大堆的KPI,每天員工必須應付一大堆官僚作業,他如何能夠專心一致的在自己的崗位上磨練技術,解決問題?
一個要懂編程,要懂系統程序的員工,可能至少要培養五年八年,搞技術的又要應付官僚,應付政治,應該什麼東西都搞不好.以核二廠這種技術層面來講,跑了幾十年的機器如果有一批經驗豐富的員工像這種問題應該可以輕易地解決,每天看一樣的東西,如果尊重專業,信任員工,跳機真的沒什麼大不了.有經驗的員工如果在,可能就把某個參數調整一下,就可以重新上線,可是現在的流程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看看這幾天的事件發展就知道這是怎麼回事.
現在的政治環境跟20年前,30年前那種大家團結一致,兢兢業業的環境早就不同,反正專業不受專重,很多事情據理力爭也抵不過政治正確,大家自然就應付了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不要說核電廠,這種環境之下還要努力把提供台灣電力的重任擔負好,有時候我心裡想,真的是難為了台電的員工了.
身為相關行業的從業人員,其實從台灣這幾十年的政治軌道來講,有時候我常常覺得,我們就像在吸民主的毒藥,相信民主,相信市場機制,相信這些西方來的信念跟做法是美好跟光明的,經過這一二十年來的實驗,我認為是失敗的,他帶來的整個國家競爭力的衰退,貧富差距的惡化,都是吃了太多這種毒藥所造成的結果.
這一陣子我的師父說做事的時候擔心萬一做錯了,會造成可能跳機或是造成客戶巨量的損失,覺得壓力很大,我告訴他,有形的東西其實很容易學,因為有規格,有尺寸,有實質的形體,可是無形的呢?現在隨便一個手機底層作業系統的程式有幾億條,一個微軟的作業系統底層也是幾億條,懂編程的都知道,在這麼複雜的程序中,通常就是邊修邊改,按照時程上市,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更新包,有形的好弄,無形的難弄,這次核二跳機,無形的控制信號出的錯,機器沒走根本沒辦法測試,其實我這樣的講法必須修正,如果有足夠的經費跟時間當然可以,可是在當前的環境之下,台灣這20年來搞的是西方表面那一套,因此我猜想這些測試的時間跟經費都被削減.因為像我碰到很多學西方管理制度的公司人員,每年規定要削減幾%的水電用量就是明證,完全違反科學的管理制度當然就是做假或是走捷徑,出事只是早晚而已.
台灣要怎樣回到以前那種人人奮發,團結向上,願意為國家,為社會家庭犧牲奉獻的狀態?我覺得難矣!資本主義跟民主政治這種西方治理社會國家的模式讓每個人都變得貧學而自私,你是流水線的員工,就每天重複地做著一成不變的內容,然後想辦法將他效率最大化,出了這個崗位,你就是那個貧學的人.然後掌握資訊,金錢,權力的人,掌握了絕大的財富,美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民主政治更慘,一個國家的人民永遠在惡鬥,獨派去潑蔣介石的棺木,統派就去踩獨派的場,每天這樣暄暄鬧鬧,想罵誰就罵誰,想鬥爭誰就鬥爭誰,還自以為制度優越,我想問的是,台灣那來這麼多的仇恨需要解決?大部分的老百姓不就是要一個安居樂業的國度而已嗎?
台灣很幸運,有過去優秀的領導人用生命跟畢生的精力經營這塊土地,讓我們從落後貧窮的農業社會進步到現在在世界貿易的體系中還算重要的角色,雖然這中間歷經一些不算光彩的事件,有些人被犧牲,但是台灣幾十年來的表現跟進步是世人所肯定的.
現在的台灣很倒霉,這一二十年的領導人太差了,把先輩們累積的資本一點一滴在消耗,現在進行式就是台灣的國力日衰,競爭力日益衰退,內鬥不止,外患加劇.蔡政府這兩年的執政更是烏煙瘴氣,或許我們應該深思,重新思考我們國家的未來,停止內鬥,全力向上,這樣才是台灣未來的幸福保證.
2018年2月20日 星期二
物理式冷卻水處理--奈米水寶石
上圖是經過水寶石處理過的相片,清楚的顯示了冷卻水經過水寶石處理後的效果,結垢剝落,抑制腐蝕,充分淨化了水質,效果超越了傳統的化學加藥處理,更環保,更乾淨,效果更好還更便宜.
過去40年,冷卻水塔就是靠化學加藥的方法來處理,目的不外抗垢,防蝕,殺菌,滅藻,保持趨近溫度正常,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必須加入大量的化學藥劑來處理,整個系統就是包含加藥設備,藥水,水質檢驗,人工清洗,物理性的方法包含電解設備,砂濾等.
這個處理過程會造成大量的二次化學汙染,包含河川優養化,苛性化,鹽化,三氯甲烷致癌物質等,這些無形的化學物質隨著經濟發展的加大,大大傷害了我們的環境.以1個50萬噸單位的冷卻水塔水處理為例,一年用傳統的化學處理需投入高達350萬公斤的化學藥劑,包含腐蝕結垢抑制劑49萬公斤,殺菌滅藻劑1萬6000公斤,漂白水300萬公斤,這是多麼可怕的數字.
現在的癌症跟怪病這麼多,完全跟人類對環境過度的開發跟破壞有關,空氣髒,水也不乾淨,滋養大地的河流一條一條的被汙染,說穿了就是整個環境被毒化,有太大量的有毒化學物質被使用,冷卻水處理的二次汙染只是一小部分,整個台灣使用的有毒化學物質加起來應該是巨量,畢竟台灣雖小,總GDP在2017也排名世界第22名,電子產業,石化工業,紡纖工業都需要巨量的電跟冷卻塔,也會排放大量的廢水,各式各樣的毒不斷在破壞環境.
因此,改變作法是挽救環境的第一步,奈米水寶石就是冷卻水處理的救贖,接下來就來詳細解釋它的原理跟優點.
1860年,居禮兄弟發現一種天然礦石托馬林(Tourmaline)具有壓電流及熱電流的特性,不過當時並沒有深入的研究.
1989年,日本東京大學教授久保哲次郎發表電氣石開啟了水的界面活性的研究論文,引發了電氣石在各方水處理的積極研究.他在研究中闡明了托馬林礦石晶體的電磁特性,這種礦石可以將太陽風的電子從它的正極捕捉,從負極釋放,因此也被稱為太陽風晶片.參考資料連結在此:
http://www.n-ion.com/tourmaline/tourmaline-thesis-06.html
這種突破性的物理現象由日本率先將理論予以實用化,應用上就是在健康衣料,空氣淨化,農業工業上廣泛的應用.利用這種微電磁力的作用做更廣泛的商業應用.
托馬林的微電解作用為帶正電的氫離子被吸引到晶體的負極,結合成水合氫離子(Hydronium H3O+),具有高活性,隨著水流流動將不溶性的碳酸鈣溶解,形成可溶性的碳酸氫鈣,發揮溶垢的功能,對水垢產生剝離作用.
水寶石除垢化學反應式:
2. Ca+(Mg+)+CO3=CaCO3 部分鈣鎂離子存於水中.
3. Ca(HCO3)2=CaCO3+H2O+CO2 碳酸氫鈣受熱生產水垢.
4. H2O=H+ +OH- 水寶石微電解產生氫離子.
5. H++CO3=HCO3- 氫離子結合碳酸根離子,抑制水垢.
另一方面氫氧離子(OH-)被吸引到晶片正極,再與周圍水分子結合成烴基負離子(Hydroxyl ions H3O2-),此離子具有良好的天然淨化功能,與界面活性劑效果相同.此部分產生親水基及疏水基兩部分.親水基伸向水側端,疏水基附在管壁端,形成排列密集且整齊的單分子膜.
此包覆在管壁表面的單分子膜隔絕了溶氧,氯氣,鈣鎂硬度,矽酸鹽等對金屬管件的甫時及結垢附著的產生.同時此功能可以將管壁附著的鐵銹,碳酸鈣,矽酸鎂等有效洗淨.效果如圖:
托馬林是水寶石的其中一種成分,另外一個是高效的遠紅外線天然礦石.遠紅外線是不可視物理光線的一種,依據它的波長不同,波長範圍就在於4μm~1000 μm之間,其中波長介於4~14μm之間的又稱生育光線,遠紅外線產品主要應用在醫療保健用,主要應用在改善水質,提升口感,保鮮,除臭,殺菌,促進身體血液循環,消除自由基,增強抗體,減輕痠痛,提升血流量,提升體溫.
實際的產品則有飲水機,濾水器,三溫暖烤箱,鞋墊,醫療用照射燈,遠紅外線衣物,床墊,熱敷墊,電毯,護膝等.
遠紅外線是一種被動式的能源,理想中必須配合被加熱體的波長及溫度,依據維恩位移定律(Wiens displacement law):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ien%27s_displacement_law